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谱谱风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4218|回复: 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转贴】歌曲演唱中的倒字与音乐教育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4-3-21 09:34:0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琢玉 于 2014-4-4 17:16 编辑

歌曲演唱中的倒字与音乐教育
陈树林

日常我们听到的创作歌曲,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通病——倒字,即作曲演唱时的旋律走向与语音声调不符,以致演唱时的字音难辨,令听众产生误解。如把“玉壶”唱成“渔户”、把“享天伦”唱成“香添论”、把“家常饼”唱成“家常病”、把“解渴”唱成“接客”等等。
造成倒字的原因关键在作词、作曲和演唱这三个方面。如果词曲作者及演唱者具备词曲辙韵方面的知识和修养,倒字就很容易避免。
一、词曲创作中应避免倒字
我国古人关于词、曲作法多有著述。从元代以来,便有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《唱论》、明代主世贞所著的《曲藻》、王骥德所著的《曲律》、沈宠绥所著的《度曲须知》、清代徐大椿所著的《乐府传声》等等。这些著作虽然讲的多是有关戏曲的词曲写作知识,但对今天歌曲的词曲写作,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。明代王骥德在《曲律·论曲禁》中就讲了作词、度曲之中的多种禁忌,如作词要禁平头(禁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头一个字同音)、禁合脚(禁第二句与第一句的末一个字同音)、禁连声四用(禁连用四个同声字)、禁上上叠用(禁两上声或两去声连用)等等。但是在如今的声乐作品创作中,词作者往往只注意到浅层的辙韵,曲作者常常只注意旋律的发展,而很少注意到更深层的唱词平仄和四声的变化、唱词与旋律对应的位置等,以致旋律走向与唱词四声的走向不一致,甚至出现逆向而行,因而造成倒字。如《你是灯塔》:“灯塔”二字,是“平、仄”二声(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,即一声和二声;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,即三声和四声),“灯”字声高,“塔”字声低。而上例却是高低颠倒:“灯”字上的乐谱音低,“塔”字上的乐谱音高,因此唱出来就是“等他”的字音。这类例子屡见不鲜。
造成这种状况和我们忽视民族音乐教育有很大关系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笔者曾对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过一次调查:以小学的音乐课本为例,一至六年级的12 册音乐课本中,一共只收入了3首民歌,还都是外国民歌。几十年来,音乐院校教的也是西方作曲法,外语之中没有四声的概念,其作曲法自然不会去强调“依字行腔”。如此一来,在创作歌曲中,倒字现象泛滥成灾。
有民族音乐修养的人都知道,旧时称谓文学创作都有其习惯用词,如诗谓之“作”,文章谓之“写”,唯词谓之“填”,因为词有词格,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。词是有曲调、可以演唱的,而只有严格地按照格律,填出字数、平仄、音韵相合的词,演唱时才不会倒字。歌曲创作也是同理:两段歌词的四声不同,若用同一首旋律演唱,则二者便不能兼顾,极易出现倒字。因此,在作词时就要十分注意声调格律的安排。
如《故乡是北京》中:第一段词“红墙碧瓦太和殿”是“平平仄仄仄平仄”,而第二段词“新潮欢涌王府井”是“平平平仄平仄仄”,与上一句的平仄声出人较大。此句最后两字又是“上上连用”,所以字音一唱便倒,唱出来就成了“新潮缓用望夫镜”的字音了。如果把这句唱词按第一句的平仄声改一下,比如用“王府井上人欢笑”,是“平仄仄仄平平仄”,唱出来就会好一些。
再以某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《五花马》为例,此三字为“仄平仄”声,按传统度曲法处理,就应该把这三个字安排在旋律音的低、高、低处才符合其平仄声,演唱时字音才不会倒:而不应该把字安排在旋律中与平仄声相悖的高、低、高处,使字音成为:“吴花妈”。
再如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中小二黑的一段唱,其中有一句歌词的八个字都是仄声(“福”字旧时多读上声),故不易谱曲。按原谱演唱的结果,就出现了多处倒字:“日”字唱出来已变为阳平音;“已不远”唱出来是“易卜圆”的音。假如当初在创作时,如将旋律稍加变动或改动歌词,稍作调整即可避免倒字。
二、歌曲演唱时应避免倒字
民族声乐的演唱,历来是遵循着“依字行腔”这一法则的,这是所有汉语歌唱艺术共通的,也是最重要的法则。“依字行腔”要灵活掌握,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:
1. 改变旋律的高低
如前所述,这要视歌词的平仄声而定,如民歌《十二月花名》,12 段歌词只有一行谱,如果其余的11 段词都按此谱演唱,倒字将会随处可见。如前两段的前两小节:上一行词的“正”字是平声,“草”字是仄声;而下一行同位的“二、阳”两字与上面平、仄相反。如果不把“二”字的旋律下行、“阳”字的旋律升高,而按上面的旋律演唱,“二”字就成了阴平音,“阳”字就会唱成“养”音。因此在演唱时可将旋律改为:在这里,若是上、下两句用相同旋律,“踏青”就成了“她请”。但若对旋律的音高稍加改变,便可使字音与旋律吻合了。但这种处理是在不影响主旋律的大致走向,尤其是不能改变句尾落音的情况下进行的。
2. 加装饰音、滑音
装饰音和上、下滑音都是在演唱中为避免倒字所常用的方式。在演唱中,歌词的四声与说话的四声发音规律是一致的--一(阴平)声直发、二(阳平)声上滑、三(上 shang)声拐弯儿(或上滑)、四(去)声下滑。以民歌《十二月花名》第二句的前两小节为例: 下一段的对应位置歌词是“有杜康造高酒”,两句平仄不符,“孩儿”二字是阳平音,而“杜”字是去声,“康”字是阴平字;“跑”字是上声,而“造”字是去声,就可以用加装饰音和滑音的方式来解决。
当然,装饰音也不能乱加。现在一些歌手在演唱时只追求所谓的旋律美、声音美,加装饰音很不讲究。例子非常多,如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》的最后一句,正确唱法应该是:
而有一位演唱者的装饰音是这样加的:“毛、席”两字是阳平音,演唱时应加一个小的上滑音,“照”字是去声字,应加下滑装饰音。在唱“亮”(去声)字的时候,无法加下滑音,但也绝不该加上滑音。演唱者加了一个大的上滑,其结果“亮”字就成了“凉”字音,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多字倒音。
倒字现象的泛滥,充分暴露出我们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不足。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个问题,改变现状,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。教材的编写要增加词曲、韵辙方面的知识和吐字行腔的知识,让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有-定的理性认识和修养;在创作和演唱中,则要遵循民族语言的声韵规律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,才能真正在音乐教育中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延续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沙发
发表于 2014-4-10 16:31:27 | 只看该作者
是要按照字的读音和旋律的关系来写的,最经典的就是“你知道我在等你妈(吗)?”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板凳
发表于 2014-4-13 12:56:12 | 只看该作者
多谢楼主分享...... ..........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谱谱风    

GMT+8, 2024-11-11 18:03 , Processed in 0.05290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